先人有巧思,在小小陋室中,只置一幾一案,一甌茶一爐香,便令人遙生避俗絕塵之想。滿室清芬,幾案盈賞,這種雅致之美,在不自覺中讓人心悅常歡。 香幾,幽賞閑趣 文人的書房中,總是擺放著筆墨紙硯,和杯盞熏爐等清供,但無論如何都少不了一具香幾。 幾上生香,何其清也。文人多愛香,以香為友,以香為道。大凡俗世,無論在哪,但求在裊裊云煙中,內(nèi)修外省,洗滌濁慮,心懷清趣。香幾,因焚香而生,進(jìn)而躋身于“雅具”的行列,一同成為了中式生活美學(xué)的重要組成部分。 香幾的歷史悠久,但存世較少,多見于明代畫作中。有高矮之分,高者置于室內(nèi)或庭院,矮者置于床榻或窗臺上。香幾一般居中陳設(shè),式樣有圓幾、方幾、多邊幾等,可從任意角度觀賞。幾面下常作束腰,原本亭亭玉立之姿,得以玲瓏有致,極具靈秀之美。 隨著朝代更迭,審美演化,香幾在造型上雖無極大改變,然早已不限于室內(nèi)焚香,其上可擱玉石玩賞,也可陳設(shè)佛手、香櫞等果盤、花尊,清香襲人,倍增雅致。或?qū)⑾銕字糜谥型,待夜幕降,仕女用之祈神乞?hellip;…這些都讓香幾在古人生活中的用處變大。 “半窗一幾,遠(yuǎn)興閑思,天地何其寥闊也。”一具香幾,裊裊婷婷,于人間煙火中穿梭而過,從不惹塵埃。每焚香,煙云滿岫,恍如夢中,許是仙人留下的清境罷了。 香案,尊禮有度 中國傳統(tǒng)家具,既是日常用具,也是傳統(tǒng)文化的一種象征。文化本無形,大抵寄托于物也。香案,因?yàn)榕c祭祀文化相關(guān),便披上了神圣色彩,在歷史上也有著較高的地位。 香案又稱供案,最早的形態(tài)是商周時(shí)期的禮器“俎”,多為青銅制品。春秋戰(zhàn)國時(shí)期,案興起,因案面較寬,多用以飲食。到隋唐時(shí)期,隨著高型家具的產(chǎn)生,俎被漸漸淘汰,取而代之的是用于飲食的案,也就是如今為人熟知的香案。 香案造型敦敏,形式多樣,主要有平頭案、翹頭案和卷書案三種。常帶有精雕細(xì)琢的裝飾,有自秦漢以來的傳統(tǒng)紋樣,也有與道教、佛教相關(guān)的紋樣,如蓮花紋、卷草紋、飛天紋、忍冬紋等。 受古代制度影響,香案的功能也與禮儀制度、等級制度密切相關(guān)。 其一,可設(shè)香案于堂中,置香爐,擺放祭具、祭食等,緬祖敬祖,行供祭之禮。 其二,皈依的僧人居士,放置佛像、法器,用以溝通神佛,冥思祈福。 其三,用于各類儀式上,如貢院考試前,要設(shè)香案行禮;皇帝頒布圣旨時(shí),需擺香案、香爐等儀仗用品,方能接旨。 如今,香案仍被廣泛使用在書房、茶室等場所,鋪陳玩物,古鼎焚香,安放閑情雅趣。 世人常說,聲色不清,乃人生之大病。世多浮躁,時(shí)人紛擾。不如退到自己那方小小凈土,里頭擺上幾案,插上花,放上一爐香,沏上一壺茶,悠游筆墨,營造理想的美好時(shí)光。(林子琪/文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