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面我們從這幾方面出發(fā),意義看清楚蚊香的真面目。 1、蚊香的起源。 1885年,和歌山縣有田市號稱「橘子王」的上山家(和歌山盛產橘子),有位畢業(yè)于慶應大學的上山英一郎(當時24歲),設立了上山商店,想讓家中生產的橘子出口到國外。上山英一郎經由恩師福澤諭吉(明治時代的啟蒙思想家,慶應大學創(chuàng)設者)的介紹,與美國某家植物公司老板認識。上山熱情款待了那位老板,并贈送了橘子、竹子等幼苗給老板做為回國時的禮品。翌年,老板寄來一盒植物種籽,信中說明許多美國人正是因為生產此植物而致富,種籽是原產于南斯拉夫的除蟲菊。美國植物公司老板在信中又說明,此植物在荒地也能栽培。上山英一郎于是想到如果將除蟲菊普及到全國各地的農家,保護農作物,再將農作物出口到外國,或許可以拯救一些時常受到蟲害的貧農。于是,上山開始云游全國各地,遺憾的是,大部份農家都不感興趣。上山英一郎又想到,如果將除蟲菊制成灰狀物,撒在農作物上,或許農家便能接受。只是,屢次試驗的結果,卻讓上山不得不作罷。一八八八年,上山英一郎請來線香制造工匠,花了兩年時間,開發(fā)出全球首創(chuàng)的棒狀蚊香。 品種 目前市面上的蚊香品種包括盤式蚊香、片型電蚊香、液體電蚊香等。 2、蚊香的成分。 盤香的載體是木屑等,而電蚊香的載體則是炭氫化合物。但盤香污染大,產生煙熏,適合在室外、陽臺等處使用。而片型電蚊香和液體電蚊香污染較小,適合室內使用。蚊香的成份只有幾種,毒性排列(從大到小):有機磷類(敵百蟲/毒死蜱/害蟲敵)-----氨基甲酸酯類(殘殺威/混滅威)----菊酯類(氯氰菊酯/丙炔菊酯/丙烯菊酯/ES生物菊酯) 3、蚊香的特性。 同時劑型也是關鍵.液體蚊香>電蚊香片>燃燒盤香.推薦使用的蚊香:電蚊香;液體蚊香,他們是藥液直接散發(fā),沒有輔助物。蚊香是利用高溫燃燒作用,將殺蟲劑緩緩釋放到空氣中,驅蚊效果大于殺蚊效果。利用毛細管原理,持續(xù)加熱釋放殺蟲劑物質的液體電蚊香,正好可以彌補電蚊香的缺點。液體電蚊香可以連續(xù)長時間使用,約60天左右,甚至可定時釋放。根據衛(wèi)生研究所做的報告指出,電蚊香除釋放出亞列寧、甲苯等化學物質外,尚有許多未知的,具危害性的化合物。 4、蚊香的害處。 炎炎夏日,不少人喜歡點蚊香驅蚊,卻不知這會對人體造成傷害。其實,大多數蚊香的有效成份是除蟲菊脂殺蟲劑,以及有機填料、黏合劑、染料和其他添加劑等,蚊香燃燒的煙里因此含有許多對人體有害的物質,有可能誘發(fā)哮喘等疾病。據測算,點一卷蚊香放出的微粒和燒100根左右香煙的量大致相同,釋放出的超細微粒,可以進到并留存在肺里,短期內可能引發(fā)哮喘,長期則可能引發(fā)癌癥。其次是蚊香基底材料不完全燃燒產生的致癌物質,以及一些會刺激上呼吸道的化合物,這些物質會使人的神經系統(tǒng)中毒。夏季驅蚊最好采用安全天然的方法,比如用蚊帳或紗窗把蚊子隔絕在外;或者在臥室內放置幾盒開蓋的清涼油和風油精。當然,要想從源頭上消除蚊子,最好是把蚊子容易滋生和繁殖的地方打掃干凈,特別是靜水和阻塞的水槽。 使用蚊香的時候,你就要多想起對他的了解了。 |